有了孩子以后我们解锁的父母的新身份,开始学着做一个好父母,学着教育孩子。在孩子教育的路上,我们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问题。突破问题,孩子迎来成长。然而,我们在努力教育自己孩子向善的时候,在公共场合会遇到一些熊孩子,熊孩子的行为让人不忍直视。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和朋友带着孩子去了河边玩耍。河边有一大片沙子,简直就是小朋友的乐园,儿子和小伙伴玩的是不亦乐乎。过了一会,有个小朋友也过来找儿子玩耍,小朋友玩着儿子的小铲车,自己的小桶就放在河边的沙子堆了。在他们玩的时候,来了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看到小桶边没有人,直接把小朋友的小桶扔到了河里。
小朋友看到小桶在河里,开始哇哇大哭起来。小朋友的妈妈听到了小朋友的哭声,从离河边比较远的地方过来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小朋友告诉妈妈自己的小桶被扔到河里了,在他们说话的时候小桶已经顺着水流漂到了比较远的地方了。小朋友的妈妈看到漂远的小桶,立即脱掉了自己拖鞋。光着脚,拿着我们捞鱼的网兜去追小桶。最终,在妈妈的奋力抢救之下,小桶被找了回来。
“你看到谁把你的小桶扔到河里了吗?”小朋友的妈妈问小朋友。小朋友看到了,因为是个大孩子,他不敢说出来。他妈妈在他身边问了几次之后,他小声说是那个看上去十来岁的女孩子。对方也在现场,默不作声。妈妈带着小朋友走到女孩子那里,让小朋友告诉对方:“你扔了我的小桶是你不对,你给我说对不起!” 小朋友依旧不敢,这时小朋友的妈妈对女孩子说:“你扔了他是小桶,是你不对,需要给小朋友道歉!”
这次换来的是女孩子的沉默,她也不作声。这时女孩子的妈妈看到了小朋友妈妈坚持的眼神,让女孩子道歉,女孩子这才不情愿的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是你的桶,我还以为没人要了,就扔了!”道歉结束,女孩子的妈妈带着女孩子离开了。
我和朋友在不远的地方看着刚才发生的一幕,我心中想的是这个女孩子并非真的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情了,她的道歉只是形势所迫,不道歉事情无法完结,只是为了结束事情。而她的行为背后,藏着的是父母为人处世的影子,藏着父母教育孩子的结果。
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样例。孩子在日常跟父母的互动中认识发展自己,也在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成长自己。如果父母提供的样例都是错误的,那很难有一个正确的孩子。如果我们期望孩子是什么样子的,那么我们需要先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子塑造自己,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被我们影响。孩子都是向善的,如果在成长中出现了偏差,先要反思的是父母。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温暖的空间,给孩子认可、鼓励,共情孩子,把自己认可的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一点一滴渗透给孩子。出门在外,别人透过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教养结果,我们通过日常传递的价值观使孩子不会成为公共场合令人讨厌的熊孩子!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